潇湘川流不息“零陵”因水而生_

原标题:潇湘川流不息“零陵”因水而生

潇湘川流不息“零陵”因水而生

秦汉以来

“潇湘”一词频繁出现于

地理志书和文学作品之中

成为具有审美意趣的地理名词之一

诗意醇酽、风韵高卓

那么,

“潇湘”究竟是如何得名的呢?

“零陵”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一起来看看吧~

“潇湘”为潇、湘二水的统称,潇湘二水贯穿永州全境,由二水之名组合而成“潇湘”一词,渐渐成了永州的代称。而湘江又是湖南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从南至北,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岳阳,经洞庭湖流入长江。湘江被誉为湖南的母亲河,在历史长河中,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主要根植于湘江流域,故湖南若以一字称之,则曰“湘”,以两字称之,就以今天位于三湘之首的“潇湘”为雅称。

最初的“潇湘”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潇”为修饰“湘”而用。《水经注·湘水》曰:“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并进一步解释道:“潇者,水清深也。”“潇湘”就是清澈幽深的湘江。潇水之名出现在盛唐之后,元结曾经两次任道州刺史,在永州停留近十年,他频频往返潇水和湘水之上,留下大量诗文,但只字未提潇水。之后的吕温贬为道州刺史,在其《道州秋夜南楼即事》一诗中写道:“云去舜祠闭,月明潇水流。”可见,此时的道州已有潇水之名了。

五代时,在潇湘二水的汇合处设立了“潇湘镇”,在潇湘古镇的《重修渡口碑记》中载道:“潇水自九疑百折而入,于永州北十里之老埠头,与湘水汇合,为最古之名区,五代时设镇曰潇湘镇,明时改设驿丞,称湘口驿,驿前二水横亘,深阔若天限,为吾乡之要渡。”潇湘镇设在潇湘二水汇合处,明显看出“潇湘”行政区域的形成是缘于潇、湘二水的汇合。古潇湘镇是军政合一的行政单位,可见潇湘二水汇合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徐霞客曾这样描写潇湘二水汇合口的岛一带:“二水一东南,潇。一西南,湘。会同北去,为洞庭众流之主,界其中者即芝山之脉,直走而北尽。尽处两流夹之,尖若龙尾下垂,因其脊无石中砥,故两流挫也必锐而后已。”潇湘二水的汇聚,形成了地理意义上的潇湘之源。

由于潇湘的自然风光最为奇绝

人文和美学底蕴最为繁富

因此历代文人墨客放歌吟赞最为密集

“潇湘”成为享誉神州的一个文化品牌

零陵位于湖南省西南

潇水和湘江汇合处

雅称“潇湘”

零陵之名是由何而来?

翻阅史书,我们去找找

零陵之名,得之于舜葬九疑,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

辞书上对“陵”的解释是:从阜从夌。阜,大土山;夌,攀越。意即“攀越大土山”。陵的另一层意思是帝王墓的专称。因此,炎帝陵所在地称为炎陵,黄帝陵所在地称为黄陵。而舜帝陵所在地称为零陵,不称为舜陵,这与九疑山下的古泠水相关。《水经注》载:“泠水南出九疑山。”明《九疑山志》载:“泠水,在泠道城下。即瀑、漅、仙政、漭诸水合流出泠水市者,又曰泠道水。”

在古文中,“泠”与“零”通用,“泠水”又作“零水”。著名学者王田葵教授在《零陵怀古》中认为:“因舜帝葬于泠水即零水之源,舜陵因而称零陵。”

舜帝南巡图。刘双全 作

零陵之名,由来已久,是夏以前中国出现的34处古地名之一。零陵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为楚之南境;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攻取百越,于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左右,在湘江上游的全州与灵渠之间设立零陵县,管辖湘江与漓江源头的广大区域,其目的是修建灵渠,沟通湘漓二水,运输粮草,攻打百越,经营岭南,治所为今广西全州咸水乡。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改长沙郡为长沙国,零陵县属之。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于元鼎六年(前111)析长沙国而置零陵郡,郡治迁泉陵(今永州市零陵区),当时行政管辖范围涉及今湘南桂北的广大区域。自此,零陵为历朝历代郡县州的治所至今。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