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金融创新为现代农业“输血”(图):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

  近日,快岭建安农业生态公司通过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从黄陂区罗汉寺街办快活岭村租赁取得77.37亩旱地、287.82亩水田、64.41亩四荒地、60亩养殖水面的经营权,计划发展特色种养业。每亩土地水面年租金300至350元。
  
  通过交易所交易,双方均省事、心安。村里将闲置的集体资产推向市场,实现价值;公司获得规模资产经营权,省时便捷。通过交易所还有一个好处,经营者可凭借鉴证书,向银行融资贷款。
  
  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金融活水。在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征程中,武汉市锐意改革,着力探索涉农融资新渠道。
  
  2012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重点围绕农村确权、市场体系、资源评估、股份合作、资源融资等内容,开展制度设计和试验探索,初步形成了农村产权确权、评估、入市交易、融资抵押、风险防范和社会保障等一套制度体系。
  
  农交所总经理孙晓燕介绍,全市已累计组织交易2422宗,交易金额147.5亿元,涉及土地面积118.87万亩,通过土地水域滩涂的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组织“四荒地”和林地使用权抵质押,实现融资24.92亿元。从运作实践看,风险基本可控,贷款不良率在1.4%以内。
  
  政府主动作为,不断完善涉农融资担保体系。针对农业企业整体信用等级不高、有效抵押物不足的现实,2010年8月,该市财政注资成立了股份制的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武汉市农业担保公司,现有注册资本金3亿元,主要为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小微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截至目前,公司累计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近50亿元。
  
  试点引导,激活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从2013年起,按照“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的原则,该市在农民合作社内部进行信用合作试点,目前试点合作社达到15家。共募集互助资金4500万元,累计向合作社内部成员投放资金5300万元。
  
  整合资源,加快涉农金融产品创新。为了进一步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武汉从2015年开始,每年投入财政资金3000万元,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按不低于基金总额10倍的放大效应,由经办银行(保险公司)投放“惠农贷”和“涉农保证保险贷款”贷款。同时,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市农委、市财政局联合发文,细化措施,对推进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提供了依据和保障。截至目前,该市已发放“惠农贷”和“保证保险贷款”2.2988亿元,贷款余额为3.444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