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之谜:为何最先想招安的人是武松,最后反对招安的人也是武松】

原标题:水浒之谜:为何最先想招安的人是武松,最后反对招安的人也是武松

你可能想不到,在水浒传里,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不是宋江,而是武松。

那是在武松血溅鸳鸯楼,杀了张都监之后,在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夫妇的安排下,武松扮成头陀,去二龙山找鲁智深入伙。

在路上,武松醉打孔亮,最终因醉酒落水被捉。幸好此时宋江正在孔太公庄上做客,救下了武松。

当年在柴进那儿,宋江和武松惺惺相惜,哥俩儿在一块没亲热够,武松就回乡去找武大。现在和宋江重逢,自是愈加亲热。

当晚宋江邀武松同榻,在一个床上唠了一宿。

第二天当然是大摆酒筵,大吃大喝。吃完饭宋江问武松今后的打算,武松说,昨天晚上咱们唠嗑的时候已经和哥哥说了,想去二龙山。

宋江说,花荣想让我去清风寨,要不你和我一块儿去?

武松回答说,自己杀了那么多人,犯的罪太大,而且现在又扮成了头陀,两个人在一起行路不方便,会连累你们。

接着武松又来了一通对未来的憧憬:“……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对于武松的这番话,金圣叹批注说:“武松不必有此心,只因上文宋江数语,感激至深,便慨然将宋江口中不便说明之事,一直都说出来。”

也就是说,武松的话是替宋江说的,不是武松的本意。

对此,笔者并不认同。

宋江在和武松的“夜谈”中,也许聊过将来招安的事情,但如果武松不愿意,是不会揣摩宋江的心思去刻意逢迎的。

以武松的暴脾气,一向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他此时如果反对招安,早就和宋江主动疏远了。

怎么可能说完这话,两个人又在孔太公庄上住了十日之上,然后要又接受孔太公父子的挽留,又住了三五日。

而且要走的时候,武松还和宋江做伴儿,一起走了两天一宿,直到三岔路口才不得不分别。

武松还表示:“我送哥哥一程了却回来。”

直到此时,宋江还在劝武松:“不须如此;自古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

然后,哥俩儿又喝了数杯酒,武松向宋江还下了四拜,二人依依而别。

他们俩那个难舍难分的样子,让人想起了当年在柴进庄上分手的时候。

如今,仍然延续了当年那种感觉,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因为武松不会做假。

如果武松会玩虚的,那就不是武松了。

笔者在解读武松的时候说过,武大之死让武松没有了亲情,玉兰的欺骗让武松不再相信爱情,他的心已经死了。(见小文(《武松:两次致命打击,让他从人间烟火到万念俱灰》))

那么,现在武松为什么还会对宋江说出招安话来呢?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本来失去了亲情和爱情的武松对这个世界已经不抱希望,但宋江这个武松在江湖上遇到的兄弟,让他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让武松对人生又燃起了希望之火。

宋江对武松有多好,可以说比亲兄长武大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武大懦弱而不善言谈,而宋江又有钱又会说话,见面又吃又喝又搂又抱又夸又赞,让武松那颗冷却的心渐渐暖和了起来。

其实,武松一开始只是想做个普通的老百姓啊!

要知道,武松日子过得最舒服最惬意的时候,就是在阳谷县当刑警队长的时候啊!

宋江的再次出现,一夜的长谈,给武松指明了人生的另一条方向,让武松茅塞顿开。

江湖上有这样的兄弟,武松何幸!

可以说,此时武松是满怀感激,满怀希冀,踏着轻快的脚步前往二龙山的。

事情似乎完全照着预想的方向发展,梁山在宋江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招安也已经到了实际的操作阶段。

在重阳佳节,大家喝酒赏菊,宋江做了一首《满江红》,表达志向:

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恁教添白发,须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让人想不到的是,梁山的歌唱家乐和刚刚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武松就烦了,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却冷了弟兄们的心!”

这一下子,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弄得宋江都有些不解,问武松:“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

是啊,梁山上那些人,有几个不盼望着招安呢?

当年戴宗忽悠石秀,就把话说得很明白:“……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官人。”

穷苦人想出人头地,这是一条捷径。

至于那些从体制内上了梁山的人,大多是被梁山连逼带骗裹挟着入的伙,谁不想回去过正常的日子!

所以我们看到,当宋江解释完自己想招安的想法后,“众人称谢不已”。

本来,武松也是这么想的,为什么如今却反对起来了?

在书里,我们看不到有任何值得武松的思想发生转变的事情。

武松从想招安到反招安的原因,我们只能自行脑补。

个人以为,武松之所以反对招安,缘于两点:

一是受鲁智深的影响。

武松上了二龙山,和鲁智深一起做头领,当然是朝夕相处,经常交流。

而鲁智深是一个有慧根的人,看问题能够明心见性,直抵根本,武松难免受到影响,两个人的观点会逐渐一致。

正因如此,在宋江质问武松的时候,鲁智深接过话头回答:“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皂了,洗杀怎得乾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当年鲁智深跟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做事,那两位也是在朝廷里受排挤的,耳濡目染,估计也早就把朝廷的黑暗看穿了。

要想招安,还不如各走各的。

事实上,鲁智深和武松后来也是这么做的。

二是武松对宋江不满。

武松属于那种被动型性格的人,可以士为知己者死,但绝对不会主动推销自己。

施恩当年请他吃几顿好饭,送几身好衣服,恭恭敬敬地对待,他就拿出性命来替施恩做事。

在柴进庄上,武松的功夫肯定是最厉害的,但估计他没有故意显露,否则也不会有洪教头什么事。

而柴进也不擅识人,只把武松当成普通的江湖人士对待,所以有着打虎之能的武松,做了一个令人讨厌的食客。

你对我好,我对你加倍好,你对我冷淡,我躲得远远的,这就是武松。

本来,被动的武松遇到了会做人的宋江,已经被宋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孔太公庄上一别,更是让武松心里热热乎乎,好感倍增。

问题出在二人分别之后,武松去了二龙山,宋江辗转到了梁山,做了梁山事实上的领导者,把事业搞得好大好红火。

和朝廷谈判招安,梁山显然更有资格。

这时候,宋江居然没有请武松过去入伙!

宋江可是明知道武松就在二龙山啊!这你让高傲的武松心里怎么想?

你看人家鲁智深,自己上梁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晁盖和宋江打报告,想让自己的好兄弟史进前来入伙。并且,是自己亲身去请。

这和宋江上了梁山就忘了武松相比,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事儿,武松不可能不往心里去。

上了梁山之后,武松更认识到了宋江的为人。

武松之所以和宋江亲近,是因为宋江对武松真好。

一个从小没有父母,只有一个懦弱的哥哥还需要自己照顾的汉子,忽然遇到了一个对自己处处照顾周到的宋江,怎么会不心生感激,性命相托!

但后来武松发现,宋江不仅对自己好,对所有人都好,宋江是所有人的及时雨,不是武松的及时雨。

而当一个人和所有人都好的时候,那已经不是真心,而是心机或权术。

能够做真朋友的人,必然要性格鲜明,敢爱敢恨,左右逢源,跟谁都好,那样的人做不得朋友。

否则,真心换来的必然是假意。

你看鲁智深,对你看得上眼,就结拜兄弟,手拉着手去喝酒,有事的时候拼了命也要上。

而要是看不上眼,则视同路人。

再看宋江,跟谁都放低身段,百般逢迎,事实上是在收买人心,为自己积累名声和人脉。

要交朋友,还得交鲁智深那样的。

武松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本来已经热乎起来的心,也就渐渐冷了。

应该说,宋江是武松生命中遇到的最后一抹亮色。

而等武松看清了宋江的真实面目,也就终于心如死灰,对这个世界断了一切念想。

当然,宋江从此也彻底和武松疏远,两个人变成了纯粹的工作关系。

等征讨方腊已毕,大家要回京请功受赏时,武松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宋江只回答了四个字:“任从你心!”

你爱咋地咋地吧!

这就是当年在一个床上彻夜长谈的兄弟说的话,这就是握着你的手嘱咐你要招安封妻荫子的那个人说的话。

既然已经贼寇平息,天下太平,废一臂如何?就不能招安去过好日子?

只不过,双方都心知肚明,此时的二人,已经不是当年同榻而眠的时候了。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新书《为自己读书》正在当当、京东、天猫等平台热卖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