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学会:“建党先声”之名当之无愧-----三湘都市报数字报刊:

原标题:新民学会:“建党先声”之名当之无愧-----三湘都市报数字报刊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悠扬的童声在蔡和森故居门前响起。

3月12日下午,在位于长沙市溁湾镇新民路周家巷的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长沙市新民小学的20多名学生在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吴新华和两名老师的带领下,练习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再过两天,学校将在这里给孩子们上一堂红色思政课。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苏莉 黄晗

100多年前,一群年轻人每逢周六来此畅谈通宵

一百多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也是在这座竹篱围绕的简朴农舍,终日相聚畅谈。他们不屑于谈论个人琐事,而致力于探讨救国救民的道理,酝酿成立革命社团。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也就是蔡和森故居,是蔡和森在长沙求学期间寄居之地。房东是宁乡籍人,立了一块门匾“沩痴寄庐”。如今,这块门匾依然悬挂在旧址院墙的槽门上。

当年,蔡和森在这里租住后,同学毛泽东、萧子升、张昆弟等经常到他家来聚会。他们经常进行“三浴”,即太阳浴、雨浴、风浴。每到星期六的下午,毛泽东等人游泳横渡湘江过河,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来到蔡和森家。他们畅谈通宵,有时就露宿在岳麓山的爱晚亭。饿了采野果吃,遇上大风大雨,也不躲避,有意吹风淋雨,锻炼自己的体魄,陶冶自己的情操。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成立会在蔡和森故居的堂屋里召开。此后,这里便成为新民学会的会址和活动场所。

70多年来,新民小学每学期来此上入学思政第一课

时光荏苒,紧挨着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的新民小学,如今已办学70多年。每年新学期开学季,新生会到旧址参观,上入学思政第一课;到毕业季,即将毕业的学生同样在旧址上最后一堂思政课。听老师讲起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先辈当年的故事,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新民小学的孩子们每次走进周家巷,都能看到巷口牌楼上出自蔡畅的题词:“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古。”题词背后的故事,孩子们已牢记于心。

11封长信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新民学会成立后,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员人数达到78名。会员们热切地分析国内外形势,研究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方。

学会会员渴望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近40%的会员前往法国、新加坡等国勤工俭学,蔡和森等会员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等人则留在国内,响应五四运动,开展“驱张”运动和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出版《湘江评论》等进步刊物。

在法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接连给在国内的毛泽东写了11封长信,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毛泽东给蔡和森回信,表示“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1年年初,毛泽东在长沙主持新民学会新年会议,讨论决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的共同目的,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为达到共同目的的方法,把新民学会的大多数会员引上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理想的道路。

农舍依旧

精神长存

100多年过去,峥嵘岁月并没有磨灭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的光辉。农舍依旧,精神长存。多年来,新民小学的各类实践活动融进了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新民学会的红色文化内涵,也深深植根于广大师生心中。

“新民学会的历史活动,毛泽东、蔡和森以及其他新民学会会员的故事,都为我们开展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吴新华介绍,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学校通过讲、演、诵、读、唱等多种方式,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