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蔡甸“稻虾共作”效益翻番(图)】 水稻 效益

  连日来天气晴好,蔡甸区侏儒街五公村的“稻虾共作”基地内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趁着好天气在池塘边种草、修补围栏,以及施放粘鼠板、电波驱鸟,为小龙虾越冬营造舒适环境。
  
  基地负责人陈训利,原是武汉一家物业公司的高管。去年初,陈训利和朋友考察潜江小龙虾,被当地“稻虾共作”的独特模式所折服。“稻虾共作”是一种水稻与小龙虾的综合种养模式,即 “一田两种、一水两用、虾稻共生、效益同增”的新型模式。陈训利告诉记者,家乡蔡甸区也是鱼米之乡,与潜江一样河湖交错,发展“稻虾共作”资源丰富,前景广阔。回到家乡后,陈训利马不停蹄地选址,很快相中侏儒街五公村地区,在五公村、铁炉村、土东村共流转土地1200余亩,启建标准化小龙虾种苗培育基地。尝试“稻虾共作”210亩,亩产水稻980斤,高峰期小龙虾日上市量3000斤。
  
  去年10月,陈训利筹资组建武汉天下优农公司,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 ,聘请当地农户负责基地的日常管护,由基地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无公害生产标准, 统一技术培训和服务,统一机耕机收,统一销售小龙虾和稻谷,统一资金扶持,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
  
  五公村村民余月桥有四个小孩,家庭条件困难,今年进入陈训利公司打工后, 平均月收入四千多元。他说,村民以前种水稻,亩收入一般千元左右,引入“稻虾共作” 模式,亩收入可达4000多元。
  
  五公村村支书张清明介绍,侏儒街属于革命老区,目前村里及周边常年有18人在刘训利的基地打工。小龙虾上市期,在基地从事劳务的农民一天有50多人。
  
  陈训利说,以“虾稻共作”的模式为基础,下一步将发展农家乐垂钓、餐饮、休闲度假设施,力争成为集现代农业开发、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