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与村庄 [柳州:村庄面貌变,村民荷包胀(图)]

  “过去村庄在城市边缘,如今成为‘城中村’;从过去种地卖菜为生到如今租地搞经营,收入提高了,村里的环境也变好了,真是一举多得。”磨滩村二队116号居民周家源告诉记者,近5年来,他们村变了。水沟不再臭、鸡鸭不乱跑、垃圾不遍地……随着柳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展开和深入,柳州市一些城乡结合部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环境改变收入增加
  
  白沙村位于柳州市北面,与跃进路、健民路、回龙路及滨江东路等道路相连。“过去村里许多村民依靠农耕养殖过生活,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收入低微。”白沙村村民廖先生告诉记者,除了收入低,过去村里的村貌也让人难受。部分被弃用的农田灌溉渠变成臭水沟、露天垃圾池臭味熏人、老鼠苍蝇等“四害”危害村民,村路泥泞无硬化,村民有苦难言。“是政策的推动,让我们村庄有了‘质’的变化,臭水沟被填埋变成了绿化带及停车场,垃圾池变成了有箱有盖的垃圾桶,道路全部硬化为水泥路,环境变了,‘四害’也减少了。”白沙村二队333号村民曾先生感叹,如果不是“创城”好政策,还不知要忍受“脏乱差”到何时。
  
  柳北区雀儿山街道办事处跃进社区一直负责部分白沙村管理和维护,社区主任宁欢说,“创城”对白沙村这样的城乡结合部意义重大。通过政府投入,改变环境、升级各类硬件设施、开展土地流转、引入企业经营等多方面工作的推动下,村民们也行动起来。村民们在政府的帮扶下,积极转型,成为城市里的“新”村民。通过租赁土地和房屋,做小生意或产业化深加工等,实现收入的增长。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实现增收的一种和谐发展。
  
  思路变化生活富足
  
  感受到村庄变好变美的,还有磨滩村的村民们。在“创城”工作的推进下磨滩村也焕然一新。“立足于城中村的现实,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打造城市居民需要的新村庄。”磨滩村村主任黄善光如是说。过去磨滩村上百亩耕地,却养不活1万多人口,许多人被迫外出打工。
  
  如今,部分耕地通过土地流转政策,集体租给企业或个人,发展休闲娱乐项目、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及其他经营项目。“创城”带来的不仅是村庄面貌上的改变,更是给村民带来了致富新路。“创城”初期,有部分村民不理解政策,不愿放弃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农畜养殖项目,但经过工作人员对未来规划的阐述和看到部分实际效果后,村民改变了思路,村里也不再是粪便遍地、鸡毛鸭毛乱飞。
  
  黄善光说,以周家源一家为例,过去周家源父母以种菜养鸡为生。每年全家人的收入难超万元,“创城”之后,周家源不仅租赁土地,还在村里开了糖烟店,日子越过越红火。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精神文明办主任刘正铭认为,在“创城”的要求下,柳州市对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柳州市市区范围内的十多个城中村均有较大的变化。首先,各村大力开展宣传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柳州市市民文明公约等深入人心;其次,城中村的卫生环境、村风村貌有了明显的改变,城中村原有的“脏乱差”已不再看到;此外,村民收入得到保障,精神文化活动更为丰富。村民们的腰包鼓了,头脑更丰富了,日子自然越来越好。
  
  未来,柳州市还将进一步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努力提升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加强村民在城市里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