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山丹县立足大农业 促动农机化发展顺势而上】 甘肃省山丹县

  初冬时节,山丹县位奇镇侯山村田野机声隆隆,几台大型拖拉机拉着激光平地机、深耕机分散在田野里作业。该县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战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目标,注重创新创优,打造区域特色,扎实走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侯山村村主任陈文华说:“这2000亩地全靠这次深松、平整了。去年因地不平,土地流转价格低。最近还没平整完就有大户来联系包地事宜,金盛牛农机合作社为我们办了件好事。”陈文华口中的金盛牛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是全市最早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之一。目前,山丹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35家。其中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4家、市级6家。入社社员378户,从业人员667人,拥有各类拖拉机2154台、大中型拖拉机339台、配套农机具1590台,农机总动力达14950万千瓦。在各农机合作社带动下,该县正步入农机化快速发展新阶段。2011年,山丹被评为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强县。2016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28个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之一。

  该县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战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目标,注重创新创优,打造区域特色,扎实走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农业初步实现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历史性跨越。截止2015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5.8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85%,农机经营总收入达2.4亿元,农机经营纯收入达1.19亿元。

  “真金白银”投入助推农机化上台阶

  近五年来,该县先后争取购机补贴资金8169万元,带动农户投资2.61亿元,补贴大中型拖拉机3663台、联合收割机198台、各类配套农机具10750多台件,8个乡镇9921户农户从中受益,全县农户平均每2户拥有1台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农机配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该县积极宣传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着力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同时,围绕特色产业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积极引进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牧草机械化收获加工、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等十项农机化新技术及配套新机具。今年,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清泉、位奇等乡镇村社建立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基点9个,示范面积1万多亩,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完成示范面积6万亩以上,达到了“政府示范群众看,群众学会自己干”的示范带动效应。

  县农机局局长徐柏林介绍说,从2006年实施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以来,全县先后共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1.02亿元,带动地方农户投资3.82亿元,全县共补贴各类农机具11450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438台,8个乡镇10521户农户从中受益,极大提升了全县农机装备水平。“今年,合作社购置的140马力拖拉机,各享受了国家和省上30%农机购置补贴,28万的拖拉机拿到了17万元的购置补贴。”金盛牛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俊说,合作社成立至今,已累计享受政府购机补贴200万元。

  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提升,为该县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山丹拖拉机总量达17249台,完成机耕55.58万亩、机播55.24万亩、机收41.87万亩。全县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7.57%。

  多种因素促动农机化发展顺势而上

  位奇镇十里堡村种植大户李鹏,今年流转周边土地3000亩,种植马铃薯、洋葱等经济作物,并将土地从种到收的机械化部分全部外包给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外包后,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活,一个电话就来了,从种到收的各个环节操心少了,大面积流转土地的压力也缓解了,现在真是离不了农机合作社了。”李鹏介绍,最初流转几百地,自己购置农机具,花费大不说,还忙得不可开交。自从和金盛牛农机专业合作社达成托管协议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流转土地面积也从几百亩增加到3000亩。

  山丹是全省土地流转大县。2013年开始,每年土地流转面积均超过25万亩。今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9.2万亩,占二轮承包面积的62.4%,涉及农户22905户,占全县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总数63%,规模经营户达647户,千亩以上规模经营户27户。

  推进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是土地集中成方连片,这有利于大马力农机作业,而土地流转则是土地集中连片最关键方式。记者了解到,山丹推进土地集中成片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土地流转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二是委托管理模式。由农机合作社对各村居、农户的土地或生产实行全委托、环节委托等方式,与相关农户签订生产环节劳务合同,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土地耕整、作物种植、粮食收获等专业化生产服务。三是联耕联种模式。在确保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基础上,打破户与户、村与村的界限,由农机合作社统一作业耕种。四是土地入股模式。由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以土地入股、农机入股等形式,不断壮大规模,带动土地规模经营。

  徐柏林说:“随着城镇化水平发展加快,留在村里种地的青壮年越来越少,而愿将土地流转整合起来生产的人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需要大马力机械作业,对农机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来说,有了大拖拉机,可以集中流转更多耕地,种地会比过去省时省力。”记者在采访时几家农机合作社时感受到,农机合作社已成为农机部门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它所具有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优势,还是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重要载体。可以说,农机合作社不仅为农户和自身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它显着的社会效益也凸现出来。

  “山丹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干旱缺水,地块分散窄小,以前种地大多靠牛骡等家畜耕作,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下,像如今这种现代机械化作业,以前想都不敢想。”县农机局副局长曹壮表示。

  山丹祁连山牧草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的肖生鹏是全省有名的燕麦种植大户,也是全市农机具“大亨”,他的合作社在马场经营着2.8万亩农田,拥有大型农业机械56台件,农机具资产达1500万元。“以前收割燕麦一天要用20个人工,最多只能收割20亩,现在有了大型农机,一天收割面积能达500亩以上。近几年,在县农机局引导帮扶下,我陆续引进大型农机具进行机械化生产,种植规模和收入逐年翻番。”肖生鹏介绍说。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热潮,越来越多的耕地让留守妇女和老年人一筹莫展,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与劳务经济的矛盾,实现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该县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新路子:落实国家省市农机购置补贴,出台山丹县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引导龙头企业、致富能人和种植大户成立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解决农村土地“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同时,加快马铃薯、牧草等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步伐。为此,该县推出六大措施:一是推进农机装备创新示范;二是培育农机新型经营主体;三是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四是提高农机信息化水平;五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六是着力改善农机化生产条件。根据农业部、省农机局关于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要求,山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举措,围绕突破薄弱环节,突出工作重点,典型示范引路,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先进农机装备为载体,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广泛吸引农机生产企业等部门参与,汇聚各方力量,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全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良好格局,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今年,县农机局重点抓的一项工作是强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推进农机科技进村入户,继续抓好深松整地及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抓好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徐柏林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