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优异答卷【内黄奋力书写精准扶贫的优异答卷(图)】

  “2016年年底要脱贫摘帽!”在脱贫攻坚“赶考”中,内黄县马上乡赵信村以此为“考题”,务实重干,强力攻坚,在豫北大地奋力书写精准扶贫的优异答卷。

  位于内黄县东部的赵信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省级贫困村。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3户603人。面对难啃的“硬骨头”,赵信村迎难而上,向上级递交“军令状”,向全村3210名群众作出郑重承诺:3年摘掉贫困村帽子,贫困人口全部顺利脱贫。

  这是时间表,也是路线图;这是军令状,更是冲锋号……

  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这几年,赵信村一直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

  精准扶贫“准”字当头

  记者在赵信村贫困户周国强家中,看到了一个小“本子”。这个红色封面的“本子”其实就是《扶贫手册》。在这本册子中,贫困户的基本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具体的脱贫措施等一应俱全。

  像这样的“本子”,赵信村每个贫困户家里都有。在这背后,蕴含着许多镇、村扶贫干部的汗水,2014年10月,赵信村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入户调查,按照贫困户识别“六步工作法”和内黄县委提出的贫困户识别“九个清楚”的要求,对全村贫困户进行深入识别,摸清了贫困人口的底数,并严格规范建立脱贫台账,找准了扶贫工作的切入点。这次调查出来的大数据中,不仅有精确的贫困人口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对致贫原因的分析。

  周国强就是扶贫大数据的受益者,详细的入户调查,让村“两委”了解到这个中年汉子抚养患病女儿的不易。在镇、村干部的积极协调和全力争取下,周国强被安排到河南远邦机械有限公司上班。“现在每个月都能拿到3000多块钱的工资,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感谢政府帮俺找到了一份固定工作,让俺有了一份稳定收入。”周国强对记者说。

  “就像看病一样,对症才能下药,如果连‘病根儿’都不知道在哪里,还怎么去拔‘穷根儿’?”赵信村党支部书记吕社姣说,目前,全村建档立卡确认贫困人口603人,每一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脱贫措施。

  室外寒风瑟瑟,而贫困户徐贵荣家里却暖意融融。今年52岁的徐贵荣腿有残疾,平时走路不方便,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她和老伴儿刘希群靠着低保金维持生活。了解到具体情况后,村干部鼓励刘希群参加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班,使其掌握了多门技术。如今,刘希群靠打零工平均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经过细致的摸底和全面排查,我们发现赵信村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的情况较多。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专门出台了《贫困户患病医疗救助方案》和《贫困户大学生资助实施方案》,对那些新农合报销部分之外需要贫困户自行承担的部分进行兜底,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同时也不会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马上乡党委书记周贵安向记者介绍。

  建档立卡、建设扶贫台账费时费力,但吕社姣认为,这项工作值得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户的贫困原因不同,我们只有找出症结所在,才能定点消灭贫困。”吕社姣深有感触地说。

  产业扶贫“特”字当头

  入冬以来,赵信村村民白文英每天高兴得合不拢嘴,他种植的青椒喜获丰收。在蔬菜温棚内,白文英正忙着采收青椒,手上沾着泥土,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不紧不慢,一年十多万。”白文英风趣地说,“自从开始种植大棚瓜菜,俺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俺养过鸡,种过小麦、玉米,一年下来收入不过万元。后来,俺外出打工,辛苦一年,也落不了多少钱。几年前,俺从自家院墙上摔下来,摔断了四根肋骨,治病加上其他开销,欠下了六七万元的外债,成了贫困户。2013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俺开始搞温棚瓜菜种植,那真是一年一变样,打了翻身仗。如今,俺的温棚瓜菜已经发展到了十六七亩,去年净收入超10万元,今年估计不少于15万元,明年力争超过20万元。”

  如今,白文英实现了由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同时他还带动村里10多个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治穷要治本。”赵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安艳芳说,“扶贫开发,治本之策在于变‘输血’为‘造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授之以渔,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活儿干、有钱挣、稳定脱贫。”

  白文英的脱贫“翻身仗”,是赵信村进行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赵信村围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潜力做文章,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扶持、信贷支持、科技服务等方式,做大做强特色温棚蔬菜种植业,千方百计促进贫困人员早日脱贫。

  初冬时节,枣乡内黄朔风凛冽,寒气逼人,而赵信村的田间地头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打桩、立柱、架杆、焊接、覆膜……走进赵信村的扶贫产业基地,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温棚建设,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进行。

  “我们村的扶贫产业基地实行‘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运行,每年每亩地按1180元的费用向农户进行流转;每年每户按照1200元的标准,对村里的18户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无偿资助,今年的资助款已经拨付到位。同时,基地投入生产后,公司承诺优先吸纳村里的贫困人员到基地工作。”站在高高的温棚上,手指远方,安艳芳豪情满怀地说,“你们看,我们眼前的这个扶贫产业基地占地面积500亩,46个大型蔬菜温棚的主体框架现在已基本搭建完成,最多再用一个月的时间,工程建设将全部结束。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流转500亩土地,使整个基地的面积达1000亩。”

  “这是赵信村狠抓招商引资、助推精准扶贫的一次生动实践。实践证明,只要找准路子,脱贫就不是什么难事儿。”内黄县扶贫办副主任师现坤介绍,“赵信村的产业扶贫‘特’字当头,充分利用了其自然条件和各种优势,彰显了扶贫攻坚的‘赵信特色’。”

  扶贫攻坚“教”字当头

  “现在,经常能在村里见到帮助我们脱贫的领导干部,连市委书记李公乐、县委书记王建国俺都见过很多次,真的从心底感谢这些党的好干部。”吕社姣动情地说,“在市、县、乡三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不懈努力和付出下,赵信村的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党和政府帮扶支持大家是宗旨和职责所在,但脱贫致富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父老乡亲勤劳的双手和不断提高的素质与见识。”日前,市委书记李公乐在赵信村听取贫困户、扶贫干部代表等人的发言后强调,“扶贫要注重扶智力、扶志气,促进群众转变观念,勤劳致富。”

  改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战的一大难点。安艳芳表示,脱贫攻坚最根本的是充分调动和提高群众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整合各方力量资源,把精准的要求贯穿到帮扶工作的全过程,确保上级各项扶贫政策与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行百里者半九十,既然是扶贫攻坚,剩下为数不多的贫困群众肯定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虽然困难大,但我们有信心!”安艳芳介绍,“在扶贫攻坚过程中,赵信村始终把‘教’字放在扶贫攻坚的首位。”

  安艳芳表示,这个“教”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加大对扶贫人员的培训力度,包括扶贫工作队队员以及村“两委”干部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革除陋习,抛弃“宁可受穷、不愿受累”的落后观念;特别是要以群众喜闻乐见、鲜活生动的形式,推出一批自立自强、致富不忘老乡的农民典型和用心用情、苦干实干的一线扶贫干部典型,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地调动贫困群众人心思进、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积极性。

  “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切实认识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把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让扶贫对象满意,让广大群众满意。”面对扶贫攻坚工作,李公乐殷殷嘱托。

  为此,赵信村积极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有序转移,做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实施产业招商和返乡创业工程,鼓励引导贫困劳动力就近进厂务工或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互联网+”为手段,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与此同时,他们还量身定制了产业增收、基础改善、电商扶贫、就业帮扶、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医疗保障、教育扶智等“脱贫菜单”, 项项措施真金白银、分量十足。

  眼下,赵信村脱贫攻坚激战正酣,勤劳朴实的赵信人正壮志盈胸、信心满怀,奋力书写精准扶贫的优异答卷,努力奏响中国梦的赵信美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