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更渴求科技力量的浇灌(图):现代农业科技

  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高效还是优质,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期待类似于新型缓释肥这样的新技术不断涌现,继续助力苏州现代农业增效、变绿”。

  眼下又是稻谷进仓、新米上市的时节,朋友圈中推介绿色大米的帖子多了起来,其卖点都是同一个:生态种植,属于不含农药残留的绿色大米、有机大米。据说,生意委实不错,卖得又快又好。相反,似乎只要是使用了化肥农药的大米,就肯定不行。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化肥农药的出现与应用,不仅不是洪水猛兽,反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即使是当今的发达国家也从来没有排斥使用化肥农药。只不过对于化肥农药的品种及使用标准、方法,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罢了。

  近年来,苏州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管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一方面,化肥农药大量使用,会给耕作的土地带来板结、地力下降的“副作用”,同时过量、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危害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另一方面,老百姓的“餐桌安全”,也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提出了全新要求,农药残留检测指标倒逼农业生产必须尽量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顺应时代潮流所趋,我市有关各方共同促进降低传统化肥农药的使用强度。201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过去的五年中,苏州全市的传统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年均下降5%。

  那么,化肥农药的年均使用量下来了,农业生产会不会受到影响?农民的收入会不会减少?事实证明,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伴随传统化肥农药使用强度降低的,是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譬如,低毒、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使用比例近年来已逐步上升到了45%;又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去年苏州全市粮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超过230万亩,累计减少化肥不合理投入1331吨(折纯)。

  “施一次基肥 供水稻一生”,据昨天的《苏州日报》报道,助力现代农业增效、“变绿”,苏州又添新利器:新型缓释肥。插秧后只要施一次基肥,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养分,在水稻整个生长周期里“一劳永逸”。今年水稻种植期间,在昆山、太仓、常熟三地试点证明,缓释肥试验田块亩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施肥田块,同时可以节省人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质量。

  高效、优质是现代农业的特征。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高效还是优质,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期待类似于新型缓释肥这样的新技术不断涌现,继续助力苏州现代农业增效、变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