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丰都县【重庆丰都县:贩牛·养牛·做“牛”】

  在丰都县虎威镇回龙村提起陈德林,很多村民都觉得他非常亲切。在许多人眼中,他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他从牛贩子转行当起养牛大户,从养牛大户被选为村主任,再从村主任走家串户当牛医。他用“牛”的精神,为村民找出增收的路子,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牛贩子转行当起牛倌

  51岁的陈德林,出生在虎威镇回龙村,父亲是当地的牛贩子,受父亲影响,15岁那年陈德林便当起了牛贩子。

  那个年代的牛贩子就是在乡镇买卖耕牛,丘陵地带的农村,农业生产离不开耕牛,很自然也离不开牛贩子。

  “第一次跟父亲出去的时候就觉得他们的交易很特别,一般的人看不懂。牛贩子与牛贩子面对面,每个人伸出一只右手,都相互交叉伸进对方的衣袖里,用手拇指对数,就知道价格了。”陈德林回忆说。

  通过几年的学习,陈德林在做贩牛生意过程中对牛的品种、生活习性、疾病防治、市场行情、销售渠道、利润空间等信息了如指掌。

  2009年,陈德林决定改贩牛为养牛,他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

  “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有养牛的传统,但本地的牛品种都很老旧,而且牛长得慢、易得病,我就从其他县引进了7头红安格斯牛。第二年,第一头牛犊卖了4200元,把乡亲们震惊了,因为老品种黄牛一头牛犊最多卖1000多元。

  回龙村山高林密,空气好,适合养牛,出栏的肉牛品质好,加上陈德林对市场行情、销售渠道、利润空间等信息比较清楚,到2013年,陈德林的养殖场养殖规模达到了45头。

  牛倌被选为村主任

  陈德林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深得回龙村村民的敬重,不管是谁家有困难都喜欢找他,只要他能办到的,从不推辞。

  2014年,陈德林当选为回龙村村主任。“自己好好的养殖场不干,愿意当村主任?”生意场上许多的老朋友都疑惑。其实,当村主任,他家人也不赞成,认为当了村干部工资低、事情多。可陈德林的心里总在想,一人富不是富,全村富才是富。面对全村群众的期望,陈德林坚定了信心。为此,他说服了家人,毅然舍去自己眼前的利益,下决心当好这个“穷干部”。

  回龙村虽然有养牛的传统,但数量少、品种劣。

  “我心里清楚要想让村民们养牛致富,更换品种是关键,我就挨家挨户做工作,但很多人觉得自己养了一辈子牛为什么要换品种?为了改变村民的观念,我就自己租了一辆面包车带着他们到肉牛养殖好的地方参观学习。”陈德林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一头老品种黄牛只能卖300元左右,90年代,可以卖3000元左右,现在像红安格斯、西门塔尔这样的良种牛,一头能卖到1万多元。

  通过品种改良,村民的收益增加了,养牛的人也越来越多。

  “以前我们家只养了一头耕牛,因为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家里收入低,陈主任帮我们买了3头小牛,通过一年的饲养收入了2万多元。”村民江胡兰说。

  村主任走家串户当牛医

  连日来的雨,让原本难行的山路行走起来更加困难,陈德林在镇上开完会就急忙往回赶,因为近期天气的变化,村民李全斌家的牛感冒了。

  “平时我们陈主任都会到村民家了解情况,给我们传授养殖技术,谁家的牛‘闹点小脾气’,陈主任也能帮我们解决,而且都是免费的,有了他,我们养牛轻松多了。”李全斌告诉记者。

  谁家养了几头牛、多大了、什么时候出栏等,陈德林都知道。

  “自从前年被选举当了村委会主任,他自家的牛也没有大规模养了,村里的苦活累活抢着干,都把自己当成乡亲们的‘牛’了!”村民廖江英说。

  现在的回龙村在家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看到村民们日子一天一天过好了,陈德林又开始琢磨新的发展思路。

  “现在村民们是一家一户,散养散卖,虽然经济效益不错,但从长远看,我觉得抱团发展更有利,所以我们今年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让村民们获得更多的利益。”陈德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