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渔家匠人荣获国家专利(图)_宁波呼吸机匠人

  在“中国渔文化之乡”宁波象山,渔文化历史悠久,渔风渔俗渔趣就像一座宝库。在众多的渔家风俗中,家家户户逢年过节挂鱼灯、展示鱼模是司空见惯的,挂鱼灯避邪、舞鱼灯庆贺、置鱼模祈福。石浦鱼灯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遗名录,今年73岁的包基勤就是传承这一技艺的佼佼者。

  走进石浦老街包基勤的鱼艺馆,近百种琳琅满目的鱼灯鱼模作品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其中的鱼模作品栩栩如生,大虾抖着长须、螃蟹张牙舞爪、黄鱼金光铮亮……不仔细观察,很难想象这是用纸糊出的作品。

  虽说包基勤退休后才开设 “海韵渔艺”工作室,“半路出家”开始鱼艺创作,但是他和鱼灯制作打小结缘。“我从小对美术有兴趣,小时候还专门跟着师傅学过鱼灯制作。”包基勤告诉笔者,退休前一直在工厂上班,无暇研究鱼灯制作,但是这一技艺一直存在脑海中不会忘却。

  包基勤记得1998年象山举办第一届开渔节,当时退休的他拾起了鱼灯制作技艺。“最初只做了一盏鲳鱼灯,挂在自家门前自娱自乐。”包基勤回忆道,“没想到有位游客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还拍照留念。”一个月后,这位游客带着8位朋友专程来一睹鲳鱼灯的风采,不料鲳鱼灯已被人捷足先登买走了。这事让包师傅触动很大,他决定开始启动久违的鱼灯制作“工程”。

  “处理竹篾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它的粗细厚薄直接关系到鱼灯的形状,一点不能含糊;扎骨架是核心步骤,糊布需要耐心,勾线要细致,上色要均匀……一盏鱼灯要四五天才能扎好。”说起自己的工艺流程,包师傅滔滔不绝,凭着记忆、想象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他扎的鱼灯造型和色彩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了游客和专家的追捧,不仅成为石浦老街的一道靓丽风景,而且获得了多项省市大奖。

  包基勤不满足于鱼灯制作,他还发明了“仿真鱼模工艺”。“早期的鱼模一般采用木雕工艺,我考虑用纸张、塑料代替木料,这样制作出的鱼模更为逼真、更加环保。”包师傅介绍,制作一条仿真鱼模需要30多道工序,其中纸张裱糊工序最为烦琐,最能考验一名工匠精细的技艺。

  2012年10月,包师傅发明的《仿真鱼模工艺》通过国家专利局审查并授权,这一技艺已成为宁波市级非遗项目。如今,包师傅的鱼艺馆成为全国首家纸塑仿真鱼模展览馆,成为来石浦老街游客点赞最多的热门景点之一。包基勤则忙碌于传承自己的这一拿手“绝活”,他还多次受邀登上央视荧屏,让鱼灯和仿真鱼模制作这一技艺成为向海内外传播象山渔文化极好的载体。

  如今,包师傅的鱼艺馆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他也对传授自己的拿手“绝活”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