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秦腔印象】

原标题:刘静:秦腔印象

【刘静专栏】

秦腔印象

原创作者|刘静(江苏省徐州市郑集高级中学)

我突然变得爱听戏曲了,尤其是我的故乡戏曲秦腔。

小时候,无论婚丧嫁娶,还是过年过节,村里都会请人来搭台唱戏。那时候我年纪还小,就跟着大人们去凑热闹。

还距离戏台很远呢,就听见铿锵有力的声音,锣鼓家伙,二胡,板子,一起“轰鸣”。到了跟前,更是震耳欲聋。秦腔班子,乐师们各个眯着眼,晃着身子和腿,用尽全身力气在奏乐。台上演员更是“声嘶力竭”地唱着。动作很用力,有时候唱的快如炒豆,有时候慢的一个“啊”字能唱十分钟。台下的老少爷们各个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嘴里还一起小声地唱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的表情也随着演员的表演一起变化。

我那时就觉得烦得不行,想快点逃离。实在受不了那种聒噪。但是,我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虽然我不喜欢,我还是感染着知道了许多传统曲目。比如《三滴血》、《辕门斩子》、《断桥》、《三娘教子》、《窦娥冤》等等。

我的父辈们他们都会唱秦腔,夏天时,三五一群,就是一个自乐班。二胡一拉,唱的人瞬间就变成了曲中人,而且是全情投入。看的人也复如此,时光和人生都在这锻炼过的秦腔调子里,像一滴墨水掉进一碗清水里一样慢慢晕染开。每个人都沉浸其中,变成了自己原来的样子。

而我,不会唱秦腔戏,一句也不会。

后来,我外出求学,离开长安。一别十八年了。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窦娥冤》,我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于是就去搜索了戏曲《窦娥冤》选段。腔调响起,我竟然能一字一句,听出其中的戏曲人生。那拖长的音竟也如此打动我的心。那“声嘶力竭”也竟是喜怒哀乐的最好表白。那戏曲腔调,故事唱词,竟也都是字字珠玑,句句入心!我赞叹,这么好,这么赞。慢条斯理也罢,快点炒豆也好,都让我听得看的或热泪盈眶或内心揪紧。一种腔调,像陈酒,不到一定年份品不出来。

那唱的何止是戏曲,不也是岁月流转,世代更迭么!

现在讲文化传承,其实,老的一辈老了,下一辈长大了,自自然然也就传承下去了,只是需要中间的时间。我们不要着急。有些经典的东西一直都在那里,随着岁月,变化的只是我们。原来是台下局外人。慢慢也都变成了台上戏中人了。唉,万事也就如此,你着急个啥嘛!

现在,有越来越喜欢秦腔为证!

(本文为刘静老师原创投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