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记录鲁迅与许广平异地恋的135封情书_

原标题:《两地书》:记录鲁迅与许广平异地恋的135封情书

有这样一部书信集,叫做《两地书》,这本书的书序中写着:“这里面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两地书》就是鲁迅与爱人许广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间的书信合集,共收信一百三十五封,由鲁迅编辑修改而成,分为三部。

在那个时代,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一杆旗,既是新文化的代表,也是年轻知识分子的的路标,还是时代文化的方向。这样一位大文豪的背后,也有一位贤内助,就是许广平。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名义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鲁迅当日即回复,并以“比直呼其名略胜一筹”的“广平兄”相称。那一年,鲁迅44岁,比许广平大17岁。

情不知所起

1923年,鲁迅应好友许寿裳之邀,来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课。25岁的许广平就是在座的学生之一,她对这位新老师的印象十分深刻。“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的竖立著,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

许广平十分欣赏鲁迅的学识和他上课时的幽默风趣。虽然这位老师的神情严肃认真,穿着也很简单,但是吸引力就是那么奇妙,许广平对鲁迅的好感渐升。许广平开始喜欢上了鲁迅的课,每次都坐在教室的第一排。

1925年,许广平在书信中直截了当地对鲁迅表达了仰慕之情,由此开始,他们二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刚开始,他们谈论共同理想和信念,在不知不觉中,爱意在两人的书信里流淌,蔓延,而深度的交流与沟通,使两颗心无法阻止地靠近,爱情的火花由此迸发。1925年的10月,鲁迅和许广平冲破种种障碍,正式定情。

书信爱情

1926年,许广平和鲁迅一起发起揭披驱逐北师大校长杨荫榆的运动,在运动中,他们再次体会了互相陪伴、并肩战斗的革命友情。同年8月,受林语堂的邀请,鲁迅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教书,许广平同车南下,到广州的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职。

此时的鲁迅和许广平,相恋不过半年,他们将对方视为人生的知己和挚友,约定各自奋斗,为未来共同努力。在分隔两地的日子里,他们对彼此的思念从未消减,他们再次拿起了笔,通过书信,表达着自己的爱意。

每次写完信,鲁迅总是巴不得它能立刻飞到许广平的手里。他说:"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1927年1月,鲁迅也来到了广州,担任中山大学的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许广平任他的助教,他们的分离才得以结束。

执子之手

1927年10月,鲁迅结束广州的教职,与许广平一起回上海定居。因为两人并没有正式结婚,所以鲁迅有很多顾虑,倒是许广平的勇敢给了鲁迅一颗定心丸,她说,“假使彼此间某一方面不满意,绝不需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我自己是始终准备着独立谋生的,如果遇到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么马上各走各的路。”

在同居的日子里,许广平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鲁迅的生活起居,帮助鲁迅整理和校对书稿,让鲁迅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1929年,鲁迅和许广平的孩子周海婴出生。当时由于许广平难产,鲁迅丝毫没有犹豫让医生尽全力保住大人,庆幸最后母子平安。

1934年冬天,鲁迅买到心爱的《芥子园画谱》,在上面题了一首诗,以此纪念两人相守的十年: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临终前曾紧握着许广平的手,最后嘱咐她:“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鲁迅走后,许广平一面抚养海婴成长,一面收集、整理、出版了鲁迅遗著,继续完成鲁迅未竟事业。解放后,许广平把鲁迅著作的出版权上交给国家出版总署,还将鲁迅的全部书籍、手稿及其他遗物捐赠国家有关部门。

鲁迅在《两地书》的序言中,向世人展示自己爱情:“回想六七年来,环绕我们的风波也可谓不少了,在不断的挣扎中,相助的也有,下石的也有,笑骂污蔑的也有,但我们紧咬了牙关,却也挣扎着生活了六七年······我们以这一本书为自己纪念,并以感谢好意的朋友,并且赠我们的孩子,给将来知道我们所经历的的真相,其实大致是如此的。”

内容简介:

《两地书》是鲁迅和许广平的书信集,收录了1925年3月到1929年6月间两个人的通信,完整记载爱情轨迹。

4年相恋,4座城市辗转,135封书信往来,11年倾心相伴。

从北京到厦门到广州到上海,一边畅聊国家大事人生理想,一边明示暗示谈着恋爱。

鲁迅和许广平互为知己、患难相伴、倾心相陪。

这段岁月是两个人生命中美好的时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