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产业扶贫推向新高度(图)_产业扶贫新模式

  在“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市,扶贫工作“薯”当先,10.59万户贫困户依托马铃薯种植加工产业,走上了富裕路;在革命老区江西省赣州市,致富路上出“橙”果,总产值105亿元的脐橙产业集群,带动70万果农脱贫致富;在渭北高原沟壑区的陕西省洛川县,脱贫攻坚“果”敢当,80.4%的贫困户紧紧依靠苹果产业,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脱贫之路……发展一个特色产业,繁荣一域经济发展,带动一批群众脱贫致富,这样的产业扶贫“好故事”,正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日趋白热化的脱贫攻坚战场上,产业扶贫的“挑大梁”作用也日益凸显。

  产业扶贫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之路。”产业扶贫是涉及人口最多,涉及面最广的扶贫政策,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产业扶贫要担当起让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摘帽”的重任,“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八大重点任务之首。产业扶贫是一种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方式,它通过实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贫困户的长期稳定就业,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脱贫的内生性动力,提高脱贫效果的稳固性、可持续性。产业扶贫同时还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异地搬迁脱贫、教育脱贫、还是生态保护脱贫等,都必须有坚实的产业支撑,以此贫困人口才能有稳定的增收途径,实现脱贫之后不返贫。

  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推进产业扶贫,要号准地方特色产业的脉,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紧扣市场需求,在做优、做精、做特上下功夫,把特色资源变成优势产业;要浇灌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苗,加大对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和发挥其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能力;要夯实利益共享联结的机制,通过订单帮扶、股份合作、托管托养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共享机制;要念好优势品牌的经,要做优区域公共品牌,做好品牌的培育、推介、引导和监督,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使贫困户更多获益;要打好科技服务的牌,支持贫困地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贫困户农技服务要精准到户到人;要唱好金融保障的曲,通过财政担保、扶贫贷款、农业保险手段,在控制住总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发展护航。

  产业扶贫作为一项举足轻重的扶贫政策,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其身上担负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福祉;同时产业扶贫在本质上又是一种经济活动,必须遵循好市场和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做好产业扶贫,既要考虑到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又要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不能不顾实际,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不能让贫困户需求和资源禀赋“两条线”;既要按照市场规律规划产业、设计项目,又要紧盯贫困人口,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扶贫方案,不能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两张皮”;既要产业部门推动产业发展,又要扶贫部门做好扶贫开发,两者必须统筹协调,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不能产业部门和扶贫部门“两台戏”。

  “金鼓响画角声震”,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关键的决胜阶段,在攻城拔寨的路上,让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强有力的举措,把产业扶贫推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