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图片_五年内再建4亿亩高标准农田(图)

  耕地作为至关重要的农业资源和不可或缺的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虽然我国耕地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区域分布不均、资源匹配度差,长期的高强度开发、超负荷利用,已经危及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安全。

  为加快构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与修复治理制度体系,探索实行耕地退耕、休耕、轮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7部门共同发布《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合理降低开发强度,有序实现耕地休养生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19.4%

  2015年底,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9.68亿亩,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4亿亩。根据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国土资源公报,我国实有耕地20.26亿亩,其中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18.65亿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15.6亿亩以上,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

  但是,我国部分耕地基础地力下降明显,质量状况堪忧。城市建设与工业生产大量占用优质耕地,由于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占优补优”难度大。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强度大,黑土层厚度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原来的3-6%减少到现在的2-3%;华北平原耕层厚度低于适宜耕种厚度3-7厘米;西北5省区盐碱耕地面积超过4000万亩,一半以上属中重度。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重,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19.4%,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加剧。部分生态脆弱区过度开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农业生产不可持续。守住耕地数量红线、逐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的压力仍然巨大。

  五管齐下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耕地休养生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耕地休养生息以“养”“退”“休”“轮”“控”为主要措施,即通过耕地养护、退耕还林还草、休耕、轮作、污染防控治理,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规划》实施前五年,主要在重点和试点区域实施;后十年,在全面评估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全面推进。

  在“养”方面,《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主要针对耕地土壤酸化、盐渍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重金属污染、残膜污染等突出问题开展耕地修复和养护,使耕地土壤质量状况得到阶段性改善。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全国耕地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在“退”方面,《规划》提出,将全国具备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部分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并在充分调查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提出陡坡耕地梯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污染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需求。“十三五”期间,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使退耕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2030年,全国不宜耕作土地全部退出耕种。

  在“休”方面,《规划》提出,对土壤污染严重、区域生态功能退化、可利用水资源不足等不宜连续耕种的农田实行定期休耕。“十三五”期间,率先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休耕试点,根据农业结构调整要求、国家财力和粮食供求状况,适时研究调整试点规模。到2030年,逐步建立合理的休耕制度,有效治理受污染耕地,促进耕地地力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

  在“轮”方面,《规划》提出,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十三五”期间,率先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地开展轮作试点。“十三五”期间,在试点地区推行轮作模式500万亩。到2030年,逐步建立合理的耕地轮作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和耕地资源保护协调发展。

  在“控”方面,《规划》提出,加强工业和生活源污染防控,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及城乡居民生活对耕地环境的影响。实施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

  为保证任务的落实,《规划》提出,完善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机制,按照国家技术标准,开展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设定耕地质量水平基期,定期公布监测结果,作为政府考核评价依据。完善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探索建立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耕地质量提升各项措施的监督考核,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和农业经营主体依法保养耕地。

  退耕休耕减产粮食最多1500万吨/年

  据目标测算,“十三五”期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按退减耕地面积7500万亩、每亩平均产出300斤粮食来计算,预计最高年份减产粮食大约是1125万吨;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按600万亩,单产800斤粮食来计算,预计最高的年份减产粮食是240万吨;退田还湖还湿试点任务实施以后,退减的耕地面积不超过200万亩,按照每亩产出1200斤粮食来计算,预计最高年份减产粮食是120万吨。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吴晓说,退耕休耕对粮食减产的影响最高的年份大概是1500万吨。但这低于近年来粮食平均产量的2.5%,对粮食供给的影响不大,处于可控范围内。这是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比较充裕,是实施规划的有利条件。

  今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18.65亿亩。退耕、休耕、轮作并不改变耕地的用途,只是由于休养生息的需要暂时退出耕作。《规划》提到,要将耕地质量提高一个等别,相当于一亩地提高100公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周建春说,从控制耕地总量、严守耕地红线的角度,耕地的数量没有减少。同时,通过土地的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单产的水平,又对粮食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

  例如,在东北地区,如休耕一年,下一年种玉米不仅可以少施一遍肥料,而且单产可以提高10%左右;如果按照两年玉米、一年大豆轮作,不但可以降低重茬、迎茬导致的病虫害增多、土壤板结和农作物减产等问题,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产品质量,玉米产量也可以提高5%到10%。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区域,种植和经营结构随之进行调整,不但可以增加木本粮油、干鲜果品和肉蛋奶的产量,还可以带动草畜、林果、育苗等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