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大同走出农业结构调整之路(图)] 大庆大同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如何走出适合本地的调整之路?大同区双榆树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四化”打法:推进“双榆小米”品牌化,发展药材种植规模化,促进杂粮杂豆集约化,实现水稻种植产业化。
  
  双榆树乡土地沙化严重、土壤贫瘠,玉米产量不高,农民增收困难。鉴于这种情况,他们通过科技引领和典型示范,积极鼓励农户向适合本地种植的高效经济作物上调整,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如今,高效品业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1%,实现了玉米与其他经济作物“两分天下”的格局。
  
  在大庆说小米,不能不提“双榆小米”。位于科尔沁沙带的双胜村、沙家窑村、富源村、双榆树村独特的沙性化土壤,适合谷子的生长。他们以“盛今谷物”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这四个村种植谷子8000余亩,所有谷子都用畜禽粪便、黄豆作为底肥,加工出的小米颜色金黄,绿色环保,营养丰富,是孕妇、老年人的营养佳品,深受新老客户的信赖。
  
  通过大力推介,品牌营销,“双榆小米”已远近闻名,除供应本地市场外,已远销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亩效益达到1300元左右。
  
  再说势头渐起的药材种植。这几年,这个乡精准分析定位,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板蓝根种植已成规模,新华村东北屯有120多户,耕地3278亩,全屯98%的土地都已经种上了板蓝根,亩效益在1200元以上。通过辐射带动,全乡板蓝根种植面积已达11700亩。
  
  随着月见草价格的大幅上涨,双榆树乡以大小浩勒宝屯为基点,向周边屯辐射,种植面积已达7000亩,扣除成本,亩效益1800元,初步形成以双榆树村、新华村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集群。
  
  在发展杂粮杂豆上,他们的目标是实现集约化生产。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双榆树红高粱合作社全面发展红高粱产业,全体社员实现了统一购种、统一购肥、统一生产、统一销售。
  
  到现在,合作社已成立8年,共吸纳入社农民240人,成功打造了“龙庆”牌红高粱商标。
  
  经过几年的打拼,目前这里的高粱市场前景看好,今年种植红高梁6000亩,社员的红高粱以0.85元每斤的价格销售给合作社,每斤高出当地市场价格0.05元以上,促进社员增收18万元;今年杂豆面积在10900亩左右,以绿豆为主,亩效益都在800元以上。
  
  通过效益对比,最近几年,随着玉米面积的减少,很多有条件的地方纷纷“旱改水”。
  
  双榆树乡的沙家窑村、双胜村紧邻嫩江水域支流——拉海泡,水面达5万多亩,发展水稻种植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双榆树乡的水稻种植,开始于20世纪初。1998年,沙家窑村退休的老支书贺增先在拉海泡边缘建了个300多亩的养鱼池,天有不测风云,那年一场洪水把老人的养鱼致富梦冲毁了。洪水退去,他将鱼池改成水稻实验田:“从来没种水稻啊,我那时候经常到肇源县去取经,跟人家学经验,可头两年还是赔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贺增先终于把水稻种植成功了。随后的几年里,在他的带领下,双胜村旱田改成水田的多了起来,到现在已经有水田5000多亩。
  
  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双榆树乡在充分吸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已对更加长远的调整做出了规划。继续引导农民由传统种植向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转变,不断压缩玉米种植面积,提高高效品业占比,力争将玉米种植面积下调1.2万亩,高效品业增加1.2万亩。
  
  推广种植青贮饲料,加大“农畜”结合力度,促进粮食就地转化。同时种植青贮饲料,面积力争达到2000亩,实现农产品和畜产品同步增效。
  
  加强农田设施建设,采取打机电井和小井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机电井单井覆盖面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加快合作社发展,鼓励合作社做大做强,建成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中间纽带,培育壮大合作社、发展农村经纪人,将订单销售面积提高10%。同时,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农产品销售增值,切实促进合作社成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缓冲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加大农业执法力度,继续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广大农户参与,全方位杜绝伪劣农资产品坑农害农现象发生,确保农业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