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的「浪漫诗意」,值得更多热度 | 理中客

原标题:主旋律的「浪漫诗意」,值得更多热度 | 理中客

这是鲜喵的第 1597篇吐血原创

喵族码字员 :对慕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当《觉醒年代》的毛泽东出场时,这句诗有了具象化的诠释。

倾盆大雨,朱门死骨,一人紧抱“理想”,奔跑向前。

蒙太奇的运用,富有意境感的画面,宛转悠扬的配乐。

长达近两分钟的慢镜头内,世间百态映入一个男人的眼,世间百态也将被这个男人改变。

浪漫且富有诗意。

不出意料,这段镜头在网络上掀起了讨论,也引发了我们想聊聊这部“低调”的作品。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剧情耳熟能详,故事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剧集自2月1日开播起,保持每日一更的节奏,对比“超前点播”泛滥的情况,显得极为少见。

估计正因如此,影响了剧集的热度。

然而,虽然热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剧集的口碑却一骑绝尘。目前的豆瓣评分为9.0,为春节后最高。

这极其难得。

毕竟,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伟人是最难拍的。

其一,人物和事件盖章定论,二度创作的空间很低;

其二,同样的故事早有百十部剧作,创新是一大障碍;

其三,影视剧作为重要的社会影像媒介,有着传播正确价值观的责任与作用。因此,越是讲述真实历史的作品,越不得有任何纰漏。

这样看来,《觉醒年代》能够斩获高口碑,创新方式和制作门道值得探究。

特别是鲜明化的风格,在红色主旋律作品中独树一帜。

就如毛泽东出场的一幕。

根据烹小鲜(pengxx01)的观察,首先从内容创新看,《觉醒年代》选择了热门年代的冷门领域。

不同于以往的年代剧,《觉醒年代》没有重点着墨于毛泽东、周恩来等决定着新中国命运的伟人,也没有以小人物为出发点,用“以小折大”的方式叙事。

该剧的主线设定为陈独秀(于和伟饰)、李大钊(张桐饰)、胡适(朱刚日尧饰)等引发新思潮的先锋者,以他们为中心点,呈现出特殊年代的青年群像。

观察以往的红色主旋律作品,“新文化运动”多为支线剧情,而在《觉醒年代》里成为了基本线索。

不言而喻,这种“找偏门”的方式开辟了创作的新空间。

新空间内自然有新的精彩内容。

随着剧情的推进,“新文化运动”的详细过程极其引发的影响,如同一幅大气磅礴的画卷,徐徐向观众展开。

在这方面,《觉醒年代》巧妙地使用了“创业式”的行进过程,分别从每一位“运动合伙人”的视角出发,刻画了他们的背景、动机,所做事宜的困难,以及相关的解决方式。

以陈独秀为例,在从李鸿章的文章里得到启发后,他有了创办杂志的想法,但是并没有资金支持,于是他想到了“卖字赚钱”的方式,再加上同僚的配合,两个人一唱一和,解决了每月的成本费用。

与此同时,他积极联系有才之士,招揽志同道合的合作对象,共同为变革国民思想做准备。

这其中,李大钊和胡适是两元主力干将,前者和陈独秀有一样的留日背景,后者则曾留学美国。

三个人组成了“铁三角”,就这样,几个好兄弟开始一起“搞事业”。

整个过程颇有“升级打怪”的爽感,热血且高燃。

当然,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起初共同“创业”的伙伴也是一样,基于主观意识与周围环境的变化,几个人经历过“分手”,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但是不可置否的是,当初并肩的兄弟和为事业付出的努力,铭记于心。

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这样看来,《觉醒年代》用高度贴近当下的叙事结构,对真实的历史进行了影视化梳理,使之兼备真实性和戏剧魅力,传递出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为红色主旋律作品打开了突破口。

无论是任何影视作品,人物是重中之重,《觉醒年代》亦不例外。

相较于在大多数的主旋律作品中“一闪而过”,此次陈独秀等先锋者有了更丰满的人物形象。

配之于和伟等演员的生动表演,观众对他们的认知不再只是课本中的黑白照片。

在“事业线”之外,《觉醒年代》有相当比例的镜头对准了先锋者的性格和日常生活,而且从家人朋友的身上,衍生出更多有趣的支线剧情,展示出更为多元化的人物视角。

比如李大钊夫妻伉俪情深。

再比如在陈独秀聚会的一场戏里,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为他上菜,上了一只“青蛙”,引得众人震惊不已。

随后,两个儿子做了解答。原来他们并不知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了多少个人时间,甚至差点付出生命。仅仅知道,父亲不顾家里人的事情,没有履行到对家庭的责任。

这个时候,陈独秀没有嗔怪两个孩子不懂事,也没有让友人过多为自己辩解,而是用一只碗扣住了青蛙,耐心聆听儿子的讲述。

待讲述完毕,将碗拿开,放青蛙回归池塘。

他和友人说到,儿子们的一番讲述正说明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有明辨是非的标准,不会过度崇拜父亲,成长得相当好。

又比如陈延年和富家女柳眉的感情戏。

少男少女在校园里不打不相识,从结怨冤家到彼此暗生情愫,一个刚正不阿,坚持原则,另一个娇蛮可爱,活泼自信。女追男,隔层纱。

不得不让人感叹,任何年代的青涩爱情都是一样美好。

同样的,两个人也遇到了前途不统一的问题。碍于出身和思维的不同,彼此注定分道扬镳,亦和所有的情侣高度一致。

从剧作的角度看,这些细枝末节的剧情,一方面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使得人物更加鲜活且富有烟火气,另一方面增加了当代观众的代入感以及戏剧看点。

如果说叙事结构与人物刻画奠定了剧集的故事品质,那么制作则是精品化的保证。对此,《觉醒年代》的视听语言堪称高标准。

该剧既是一部人物摄影教科书,也是一部年代浮世写真,还可以说是一部“时尚”图鉴。

首先说画面构图,整部剧的摄影大多采用聚焦于人物的方式,鲜少有空镜或者无效的长镜头,这样的处理潜移默化地放大了人物的吸睛度。

其次说人物造型,除了意外时刻,主要角色的服装和发型没有一丝凌乱,整齐整洁,结合演员的挺拔姿态,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彼时的文人风骨。哪怕是一条针织围巾,也看不到一个错杂的针脚。

第三说场景设计和色调,开场,皇城根的黄色调传递出大的历史背景,而后色调逐渐转向鲜明,进入正题。

此后,适配的雨景和雪景非常有韵味,雨和雪均为画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配合素雅清新的色调,渲染出主角的意气风发。而进入中后期,鉴于时局变化越来越大,整个色调走向了厚重,雨和雪也更添庄重感。

此外,剧集的配乐也值得一提,小提琴与笛子的搭配悠美动人,与整体的浪漫风格相得益彰。

简而言之,《觉醒年代》用聚焦人物以及饱含诗意的视听语言,烘托出先锋者的精气神。

不过,或许恰好是因为诗意的氛围,导致剧情的节奏在个别时刻偏慢,加上营销未能及时补给,未能让《觉醒年代》的冲击到一个高峰。目前,该剧仍在播出中,期待后续的表现。

总体而言,伴随着创作者在市场的不断探索,主旋律影视剧的拍摄方法正在推陈出新。

显然,从风格上看,《觉醒年代》的浪漫诗意,为此类剧集提供了一个新的制作维度,理应受到业内外的更多关注。

而从内容上看,“红色宇宙”很可能成为主旋律题材的尝试方向。毕竟,在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有无数先烈做出了贡献。

- END -

幕后学院金牌课程,可扫码领券收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